咖啡傳說

13世紀,埃塞俄比亞有個王子,發現他的駱駝特愛吃一種灌木上的小槳果,而且吃後顯得格外興奮,精力充沛,於是他自己也採了一些小漿果品嚐,最終發現這種提神醒腦的咖啡飲料。

另一種傳說是,公元前500年的一天,一個埃塞俄比亞的牧羊人把羊群趕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放牧。
在一個小山崗上,羊群吃了一種小樹上的小紅果,傍晚歸來後,羊群在圍欄中一反常態,不像平日那樣安詳溫馴,而是興奮不已,躁動不安,撕打鳴叫,甚至是通宵達旦地歡騰跳躍,主人原以爲羊吃了什麼草中毒了,幾次起床打起燈火細看,但卻見羊群精神抖擻,活蹦亂跳,不像中毒疼痛的樣子。
第二天早上,牧羊人準備把羊群趕到另一個地方放牧,打開圍欄後,羊群拚命地往長有小紅果的山上跑,牧羊人怎麼鞭打阻攔都無濟於事,當牧羊人精疲力竭之時,只好尾隨羊群來到小山崗上。
牧羊人見每隻羊都爭搶着去吃小紅果,感到十分奇怪,於是就採摘了一些小紅果反覆咀嚼品嚐,發現這種小紅果甜中帶有一些苦味。
放牧歸來,牧羊人感到精神無比興奮,一夜難以入眠,甚至想跟隨羊群手舞足蹈地跳起來。
小紅果的神奇作用很快傳開了,埃塞俄比亞的牧羊人四處採摘小紅果咀嚼,並拿到市場上出售。後來,這種小紅果就發展成了當今世界最走紅的咖啡飲料。

阿拉比卡咖啡樹苗品種來自惠蓀林場

P_20170312_165051.jpg  

P_20170313_130148.jpg  

阿拉比卡種咖啡豆豆形較小,正面呈長橢圓形,中間裂紋窄而曲摺,豆子背面的圓弧形較平整。多產於南美的巴西、哥倫比亞,中美洲諸國,加勒比海的哥斯達尼加,危地馬拉、牙買加、墨西哥以及埃塞俄比亞等國。
阿拉比卡咖啡豆顆粒較大,大小一致,顏色均勻有光澤。一般爲大家所熟悉的咖啡豆如巴西山多士、蘇門答臘曼特寧、葉門摩卡、牙買加藍山等,都是屬於阿拉比卡種的優質咖啡豆。

阿拉比卡種咖啡比較難栽種,它們喜歡溫和的白日和較冷的夜晚,太冷、太熱、太潮濕的氣候都會對它有致命的打擊。一般種在高海拔的傾斜坡地上,在高地(600~1800米)栽培的生長得比較茂盛,而且需要特别的氣候條件:全年的平均溫度在20攝氏度左右,有充沛的降雨量,而又不會降霜的地區。
全世界隻有50多個國家有這樣的條件,大約都是在赤道南北160公里左右的區域。
採收一定要人工爬上爬下地進行,難度較大。但由於阿拉比卡種的咖啡豆香味特佳,味道均衡,而且咖啡因含量較小,因此實際栽種量約占咖啡總栽種量的70%。
阿拉比卡種的咖啡因的含量比較低,僅是羅巴斯塔種含量的一半左右,所以其價格比較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天外小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