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吃紫蘇的歷史已經超過一千年,一般說法是具有解毒的功效,尤其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搭配紫蘇葉並不只是講求美味,而是取其具有解魚蟹毒素的功效。
紫蘇的品種主要分為青紫蘇與紅紫蘇兩種,其中又分別有皺葉型與平葉型。一般而言,皺葉型的青紫蘇葉質細軟,香味清新,很適合生吃、拌沙拉或配生魚片食用。平葉型的紅紫蘇香氣較濃郁,葉質稍硬,適合做醃漬材料,是很漂亮的天然食物染色劑。
紫蘇的功效如下
1. 降血脂、血壓、膽固醇,防止心、腦血管疾病:
紫蘇含有高量的 α - 亞麻油酸, 可因應身體需要而轉化成 DHA 及 EPA ,可有效改善因血脂過高所導致各種心血管疾病。
2. 含豐富補腦及視覺神經細胞的營養物
DHA 乃視網膜及腦部的重要營養物質,經科學權威實驗證明,它具有增強智力、提高記憶力、保護視力、改善睡眠及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(特別是大腦、脊髓)等作用。
3. 健腦益智,預防老年癡呆:
紫蘇能促進核酸中新的蛋白質形成,可對腦神經元、神經膠質細胞、神經傳導突觸的形成、生長、增殖、分化、成熟有顯著的作用,且 紫蘇 可 防止脂質過氧化,並沉積在腦部血管,從而防止老年癡呆的發生 。
4. 增強免疫功能,防止疾病入侵
根據實驗證明α -亞麻油酸能使腫瘤細胞縮小,且能有效提昇機體免疫功能,長期食用除了能預防癌變和抑制腫瘤細胞轉移外,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。
紫蘇介紹
中文名稱 |
紫蘇
|
英文名稱
|
Beefsteak Plant |
學名
|
Perilla frutescens |
科名
|
唇形科紫蘇屬下唯一種 |
別名 |
古名荏,又名蘇、白蘇、桂荏(《爾雅》)、荏子、赤蘇、紅蘇、香蘇、黑蘇、白紫蘇、青蘇、野蘇、蘇麻、蘇草、唐紫蘇、皺葉蘇、雞蘇、臭蘇、大紫蘇、假紫蘇、水升麻、野藿麻、聾耳麻、孜珠、興帕夏噶(藏語)、里蘇、拐息(客語)
|
原產地
|
原產東南亞、中國中南部、印度喜馬拉雅山區 |
入經
|
主入心肺胃三經,紫蘇性溫而不燥烈,適合多數人服用。 |
用部
|
全草曬乾或摘取嫩莖、葉片鮮用及生食用,味辛性溫且無毒 |
說明 |
一年生草本,。紫蘇的根、莖、葉和種子均可入藥,其葉稱為蘇葉,生用;其果實紫蘇子又名蘇子、黑蘇子、野麻子、鐵蘇子 株高 30-90 公分,莖綠色或紫色,鈍四稜形,具槽,密被長柔毛。葉對生,闊卵形或圓形,長 7-13 公分,寬 4.5-10 公分,先端短尖或突尖,基部圓形或闊楔形,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,膜質或草質;兩面綠色或紫色,或僅下面綠色,上面被疏柔毛,下面被貼生柔毛;側脈 7-8 對,位於下部者稍靠近,斜上升,與中脈在上面微突起,下面明顯突起,色稍淡;葉柄長 3-5 公分,背腹扁平,密被長柔毛。輪繖花序 2 花,組成長 1.5-15 公分、密被長柔毛、偏向一側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;花梗長 0.1-0.2 公分,密被柔毛;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,長寬約 0.4 公分,先端具短尖,外被紅褐色腺點,無毛,邊緣膜質;花萼鐘形,長約 0.3 公分,10 脈,直伸,下部被長柔毛,夾有黃色腺點,內面喉部有疏柔毛環,結果時增大,長至 1.1 公分,平身或下垂,基部一邊腫脹,萼檐二唇形,上唇寬大,3 齒,中齒較小,下唇比上唇稍長,2 齒,齒披針形;花冠白色至紫紅色,長 0.3-0.4 公分,外面略被微柔毛,內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,冠筒短,長 2-3 公分,喉部斜鐘形,冠檐近二唇形,上唇微缺,下唇 3 裂,中裂片較大,側裂片與上唇相近似;雄蕊 4 枚,幾不伸出,前對稍長,離生,插生喉部,花絲扁平,花藥 2 室,室平行,其後略開叉或極開叉;花柱先端相等 2 淺裂,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。小堅果近球形,灰褐色,直徑約 1-2 公分,具網紋。花期六至九月,果期八至十一月。
|
主要成分 |
富含高量的β–胡蘿蔔素、鐵、α–亞麻素、紫蘇醛、紫蘇醇、薄荷醇、丁香油酚、白蘇烯酮、左旋檸檬烯等有機化學物質,及多種胺基酸、維生素、礦物鹽類,鐵質更為其他蔬菜之冠
|
功效 |
解表散寒,行氣寬中,發汗解熱,順氣安胎,用於風寒感冒、咳嗽嘔吐、妊娠嘔吐、魚蟹中毒、胸悶、腳氣、發燒、袪痰、頭痛、四肢痛、冷痢、濕疹、哮喘、瘙癢症、胃神經官能症、慢性膽囊炎、膽道蛔蟲症、嬰幼兒秋季腹瀉、尋常疣 亦有舒緩神經、消除緊張、幫助消化,調整腸胃功能的作用 |
注意事項 |
忌與鯉魚同食 氣弱多汗、脾虛易瀉者忌食 含芳香揮發性成分較多,入湯劑不宜久煎 有升高血糖作用,故糖尿病患者宜慎用 |
「紫蘇」是治咳良藥,可解魚蟹毒,為去食滯「藥菜」,對過敏體質具緩解作用,久服可大幅改善體質。過敏性鼻炎,及一般過敏症,有過敏體質者不妨一試
紫蘇於中國栽培歷史約有兩千多年,最早見載於先秦古籍《爾雅》:「蘇,桂荏。」晉郭璞注曰:「蘇,荏類,故名桂荏。」關於藥性方面,魏晉陶弘景輯《名醫別錄》曰:「紫蘇,味辛,溫。主下氣,除寒中。」唐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曰:「紫蘇,味辛,微溫,無毒。下氣,除寒中。其子尤善。」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對紫蘇之介紹甚為詳備:「蘇,從穌,舒暢也。蘇性舒暢,行氣和血,故謂之蘇。蘇乃荏類,而味辛如桂,故《爾雅》謂之桂荏。」又曰:「紫蘇嫩時有葉,和蔬茹之,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,夏月作熟湯飲之。」「下氣,除寒中,其子尤良。除寒熱,治一切冷氣。補中益氣,治心腹脹滿。通心經,益脾胃,煮飲尤勝,與橘皮相宜。解肌發表,散風寒,行氣寬中,消痰利肺,和血溫中止痛,定喘安胎。解魚蟹毒,治蛇咬傷。以葉生食作羹,殺一切魚肉毒。」明王象晉《群芳譜》亦云:「紫蘇,辛,甘,溫。下氣安胎,活血定痛,和中開胃,止嗽消痰,化食,散風寒。治霍亂、腳氣,製一切魚、肉、蝦、蟹毒。氣弱多汗、脾虛易瀉者忌食。」
紫蘇全株植物的高度大約不超過100公分,每年6至8月,會開滿紫羅蘭色和白色的花瓣。紫蘇在開花之前,香氣最濃郁,種在花園裡,可以幫助其他植物驅逐毛毛蟲、跳蚤、蝨子,移植到小盆栽當中,放在辦公室或窗台邊,也可以作為小巧可愛的觀賞植物。
紫蘇是一種可遍植於庭園的香草植物,紫蘇葉與紫蘇子都可入藥,古時被當作中藥,用於治療疾病,時至今日,紫蘇就像九層塔一樣,被廣泛用於日常生活各種食材料當中,可以做成各種調味料、香辛料、餅乾、食品醃漬等用途。
紫蘇葉色因品種而異,變異極大,有紫色、紫綠色、綠色等,中國古書稱葉兩面紫色和面青背紫者為紫蘇,稱葉色全綠者為白蘇,但根據近代分類學者 Elmer Drew Merrill 的意見,認為兩者都屬同一種植物,其變異現象不過因栽培而起。紫蘇與白蘇除葉色不同外,紫蘇的花常為粉紅至紫紅色,白蘇的花常為白色,且被毛稍密,果萼稍大,香氣稍遜於紫蘇,惟差別細小,故予合併。紫蘇全株含揮發性芳香油,用途非常廣泛,,且含特殊芳香和色澤,具鬆弛緊張、消除疲勞、滋補美容等作用,生食、炒食、做湯、油炸、醃漬、製醬均宜,挑選時以葉片完整,新鮮幼嫩,不枯萎者為佳;中國人自古即知採紫蘇莖葉作蔬菜,可炒豬肉、鴨肉、魚肉、田螺、青蛙、海鮮等,藉以去腥增味;日本人視為珍貴蔬菜,是日本料理中的代表性風味調料之一,可調味、染色或當佐料,亦可製成沙拉、醬菜、海苔、酸梅、糖果、餅乾、果醬、罐頭等商品;種子含油量達 45%,稱紫蘇油,較油菜子、蓖麻子等油料作物更高,氨基酸種類豐富且穩定,是優良的保健食用油,亦可提煉香油或供工業用;花、葉可蒸餾香精,供牙膏、化粧品、清潔劑、香煙之香料原料,或作為各種醬物和醃漬物之天然防腐劑;園藝栽培可作觀葉盆栽或庭園點綴。常見的紫蘇大致可分為紫花青葉、白花紅葉、紅色皺葉、綠色皺葉共四種
對於經常上燒肉店的饕客,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小心吃入許多烤焦的部位,雖然烤焦的風味十分特別,但也含有易致癌的焦油和亞硝基氨,這時,如果在烤肉上附片紫蘇葉,便可以降低危險因子的機率。另外,許多富含鐵質的食物,如紅肉、內臟之類,如果參雜含高維生素C的配菜,往往能增進鐵的吸收率,這也是為何在日本料理店的炸物或煮物上,經常出現紫蘇葉的原因。
而紫蘇除了有綠色葉種外,還有一種是紅色葉面的,這種紅紫蘇,經常被拿來和梅子一同醃漬,除了染色和增添風味外,也具有特殊療效。感冒時喝紫蘇梅汁,可以幫助散發表寒,增進發汗力。吃太多魚蝦肚子不舒服時,喝喝紫蘇梅汁,也能幫助清腸解毒。除此之外,紫蘇的β–胡蘿蔔素和梅子本身的維生素C和E,剛好將抗癌的三種營養素全聚在一起,好處這麼多,所以日本的便當中經常可以見到紅通通的紫蘇梅
紫蘇的民間傳說
除了入藥與食用之外,紫蘇也與民間傳說和生活習俗緊密連結,在中國大陸的廣東河源市義合鎮,河源本地人把紫蘇當做香料配菜;在詩人蘇東坡後代群聚、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「蘇家園」中,不但可以在「紫蘇園」找到紫蘇的蹤跡,還隱含特殊意義。
相傳蘇東坡第七代孫蘇天榮,七百多年前從江西途中夜宿義合,當晚夢見五位老人告知,岸上風水好,紫蘇長得茂密高大。他醒來後想起此夢,感覺紫蘇與本姓「蘇」有緣,上岸看見一棵大榕樹,後來升任至四川任官,便叮囑後人定居此處,他的第四代孫蘇秀弘赴東莞任官時在此定居,「紫蘇園」便成了蘇家人對先祖懷念的寄託。
宋朝孟元老的《東京夢華錄》中,也記載了紫蘇可以用來做為端午節香包的填充物,「紫蘇、菖蒲、木瓜,並皆茸切,以香藥相和,用梅紅匣子盛裹。」台灣有些地方習俗,會在端午節製作「鹹茶」,先用鹽來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,據說可以當藥茶,清除一切毒氣。
紫蘇兼具食療與保健的雙重功效,也引起醫學界的注意。相關研究顯示,紫蘇萃取物具有抑制腫瘤過度增生、抗發炎等特性,但是經過純化之後的紫蘇萃取物仍具有刺激性,接觸後可能引發過敏反應,對紫蘇過敏、孕婦與計劃哺乳者不宜貿然大量食用。
繁殖可用播種或扦插法,以播種為主。播種以春、秋季為適期,種子採收後有 4 個月的休眠期,要經 4 個月後才能播種,種子保存期限短,需在 1 年內使用;種子發芽適溫攝氏 20-25 度,以三月中旬至下旬最佳,年初低溫會延緩種子發芽,四至五月溫度漸高後又不利發芽整齊;種子好光,播種後不可覆土,保持溼度,約經 7-10 天發芽;發芽後應即時間拔,苗距約 3 公分,以不擁擠為原則;為防止小苗瘋長成高腳苗,栽培處應注意通風良好;小苗本葉 3-4 枚時可定植,株距約 30 公分;定植約 20 天後,對已長成 5 莖節以上的植株,應將第 4 莖節以下的初荏葉和枝梗全部摘除,促進生長健壯;摘除初荏葉 1 週後,當第 5 莖節的葉片橫徑達 10 公分以上時即可開始採摘葉片;每次採摘 2 對葉片,並將上部莖節上產生的腋芽除去,減少養分消耗;採葉以三月至八月盛產,九月至翌年二月淡產。扦插以春、秋季為適期,剪取強健枝條每段約 10-15 公分,插後保持溼度,約經 20 天發根成苗。栽培土質選擇性不嚴,但以疏鬆肥沃之壤土或砂質壤土最佳,排水需良好。日照充足生長旺盛,產量較高。土壤常保溼潤,生育較旺盛;生長期間如遇高溫乾旱,需澆水灌溉。追肥每隔半個月施用一次,各種有機肥料或三要素均理想;為加速葉片生長,提高葉片產量,每月可加用 0.5% 尿素液肥一次。若需留種,可將花序上部 1/3 剪去以利集中養分,使中下部種子發育成熟,待種子轉為褐色後即可採收;不同品種的紫蘇應隔離種植,變異株亦要剔除,避免種子混雜退化。性喜溫暖至高溫,耐濕,不耐旱,生育適溫攝氏 18-28 度。
應用
一、紫蘇葉
- 風寒表證:外感風寒之惡寒、發熱、無汗而咳嗽者,常與苦杏仁、前胡、桔梗等配伍,取其發散風寒,宣肺利氣,止咳化痰的作用,如『溫病條辨』之杏蘇散。《名醫別錄》謂紫蘇「主下氣,除寒中。」
- 脾胃不和:寒濕胸悶氣滯,惡心嘔吐,兼有腹痛者,常與砂仁、陳皮、薑半夏、藿相等配伍,以達到理氣寬中,和胃止嘔的目的。
- 魚蟹中毒:用於吃魚蟹中毒引起吐瀉、腹痛,單用或配生薑、半夏、藿香煎湯服。民間有用蘇葉6-10克與魚蟹一同煮服食者。民間傳說此功效是由東漢名醫華佗發現,「紫蘇」一名也是出自他的命名。魚蟹不鮮,食用過量所致之腹痛,吐瀉者,常與生薑配伍,煎水服用,以解魚蟹之毒,安胃止痛。亦可將新鮮的紫蘇葉切絲,直接作魚蟹菜餚的配料,既有調味作用,又解其毒。
- 紫蘇中的迷迭香酸可以清除自由基,降低癌症的發生率。迷迭香酸可以降低黃麴毒素對肝的損傷,也降低肝癌的發生率。迷迭香酸可以降低發炎反應,減少過敏發生的機會。木樨草素亦可以降低發炎反應,減少過敏發生的機會。
- 紫蘇萃取物具有抗憂鬱症的效果。
- 具有神經放鬆、提神醒腦、消除疲勞、保養皮膚等效果,取適量乾燥的紫蘇葉,用熱水煮開之後,加入浴缸,將水溫調至身體可接受的熱度。
- 暖身紫蘇茶:紫蘇10克、苦杏仁5克、陳皮3克、甘草2片、紅茶1/2袋。將苦杏仁研磨成粗末備用。所有材料加入600cc熱開水燜5分鐘後,即可去渣飲用
- 治蕁常疣:用鮮紫蘇洗淨,摩擦患部。十至十五分鐘後,再用退腫消炎藥外敷,每日一次,數次即癒。
- 美膚:以紫蘇的葉,一層一層的覆蓋在身體上,透過適當的溫度加以蒸薰,這是中國流傳的潔膚及疾病的治療方法之一
二、紫蘇梗
- 胎動不安:妊娠惡阻,胎氣上逆,胎動不安者,常與砂仁、陳皮、木香等配伍,取其行氣止嘔,脾胃調和,胎氣自安。使用前仍須經由醫師診斷方可食用
- 胸悶不舒:脾胃氣滯,胸膈痞悶,噯氣嘔吐者,常與陳皮、半夏、藿香等配伍,取其理氣寬中安胃的作用。
留言列表